摘要:
生成式AI正从“文本独舞”迈向“多感官交响”,多模态将成为通向AGI的核心路径。更深度的多模态模型有望像ChatGPT颠覆文字交互一样,重塑物理世界的智能化体验。
一、多模态的必然性:从单一到融合
生成式AI的起点是文本生成模型(如GPT系列),其核心是通过海量文本数据训练,模拟人类语言的逻辑与创造力。
然而,人类认知世界并非仅依赖文字——视觉、听觉、触觉等多感官协同作用才是常态。
多模态正是为了弥合AI与人类差距的这一个Gap,让AI能够像人一样同时处理文本、图像、音频、视频等多种视觉形式的数据,从而更接近人类的理解和表达能力。
技术驱动因素:
数据爆炸-图文、短视频、直播
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海量非结构化数据(如图像、视频),特别当今中国正是短视频和直播时代,传统单模态模型难以有效利用这些信息。
硬件进步-算力、工程能力
GPU算力的提升和分布式训练技术的成熟,使得处理高维多模态数据成为可能。
应用需求-文本与图影综合处理需求
从医疗影像分析到智能客服,实际场景需要跨模态的综合理解能力。
**二、2句话多模态的底层原理
多模态模型的核心是跨模态对齐与融合,其架构通常包含以下模块:
- 模态编码器:将不同数据(如文本、图像)转化为统一的高维特征向量。
- 融合模块:通过注意力机制、门控网络等技术,整合不同模态的特征(例如将“猫”的文本描述与图像特征关联)。
- 生成模块:根据融合后的特征输出目标模态的结果(如根据图像生成描述性文本)。
典型案例:
- 视觉问答(VQA):Facebook的模型结合图像与文本输入,准确率超过单一模态模型。
- 医学影像分析:Google的DeepMind Health通过多模态融合,肺癌检测准确率达94%。
三、多模态模型普及的技术瓶颈与商业化挑战
尽管多模态潜力巨大,但当前市场仍以单模态模型为主,原因包括:
- 技术复杂性:
- 数据对齐困难:不同模态的数据分布差异大(如文本离散、图像连续),融合需精细设计。
- 训练成本高:多模态模型需消耗更多算力,且高质量标注数据稀缺。
- 生态不成熟:
- 评测标准缺失:缺乏统一指标衡量跨模态推理能力。
- 应用场景碎片化:垂直领域(如医学、工业)需求差异大,通用模型难以适配。
- 商业化风险:
- 隐私与安全:医疗、金融等领域的数据敏感性限制多模态模型的直接部署。
- 投资回报周期长:企业更倾向选择成熟单模态方案快速落地。
四、未来趋势:从割裂到统一的技术路径
- 原生多模态架构:
- 智源研究院的Emu3模型通过统一训练框架,实现文本、图像、视频的原生融合,验证了“Next-token预测”范式在多模态领域的可行性。
- 优势:减少模块堆砌,提升泛化能力,降低部署复杂度。
- 轻量化与垂直化:
- 生态共建:
- 开源社区与产业界合作构建跨模态数据集(如COCO、LibriSpeech的扩展版)。
- 标准化评测体系(如多模态推理基准测试)加速技术迭代。
五、商业化可能性:从工具到生态的跃迁
- 企业生产力工具:
- 创意与内容生成:
- 影视剧本创作、广告设计等领域,多模态模型可结合文本与视觉灵感生成方案。
- 人机交互革命:
- 智能硬件(如机器人、AR眼镜)依赖多模态理解实现自然交互,例如通过语音+手势控制设备。
- 医疗与教育普惠:
- 多模态诊断系统(如结合影像与病历)可辅助基层医生;教育平台通过分析学生行为数据(语音+文本+视频)实现个性化教学。
文章由来
在多邻国学习英语时,有2句话不是很理解,顺手截图到我常用的LLM APP-豆包,输出如下
多模态输出" />
我意外的豆包竟然帮我把图片的头像图片解析出来了,也就是理解了图中图和图中文,
对应我最近在做LLM知识库,还很难将文档资料的图片与文字一起输出这个商业场景,所以对此突然与直给的多模态输出是惊喜的。
同时引发我探索我手机同类app-Kimi和通义的回答(之所以没有用DeepSeek,是我感觉在这个问题的深度,并不必要使用DS帮我来深入思考,这个问题我只需要一个直给的答案就够了)
不出意外,没有解析图中图:
所以基础模型是有能力长短板的。(这块也是后期探索的重点)
除了DeepSeek,我一般是对Kimi的答案是绝对的第二梯队,然后才是其他。
我知道豆包有视觉模型,但对于我的产品来说,总体文本模型能力的需求是最高的,然后才是图、视频也有。
另外,商业化落地在行业有合规和安全性要求下,Deepseek也是最佳选择。